用友软件首页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波动原因

2017-3-13 0:0:0 wondial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波动原因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波动原因

2013年贯穿始终的公共收入波动,牵动各方关注。经历了2013年第一、第二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之后,第三季度开始,财政收入形势逐步企稳向好。整个下半年,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始终处于快速回升的过程之中。

数据显示,2013年1月~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0174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6%),比上年增加3999亿元,增长7%,顺利完成预算制定的7%的增长目标;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8969亿元,比上年增加7891亿元,增长12.9%,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要求。财政收入中的收入11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财政收入的85.6%),税收收入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大致相当。

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带来税收增加

中央财政收入增速快速回升,保证了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2013年初,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形势遭遇了多年未见的严峻局面。第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14606亿元,同比下降0.2%,直接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为6.9%。如果不是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维持在13.7%,超出预算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那么该季度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跌破5%。

中央财政收入下滑受到的最主要影响还是宏观经济形势变动。有这么一组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进口货物、2968亿元,同比减少1194亿元,下降28.7%;566亿元,同比减少215亿元,下降27.5%,进口环节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减收超过1400亿元(占财政收入9.6%)。足以看出,外贸形势变化对财政收入影响之大。后续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增速的回升,不仅有进口环节增值税、关税增加的贡献,还有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带来的税收增加。以中央财政收入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为例,2013年1月的累积增速是5%,而12月的累积增速已达到9%。同时,中央财政收入自2013年6月开始,增速超过8%,而在9月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以上,并将这一高速增长态势保持到了年末。这一走势为最终完成全年财政收入增长的预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贡献突出

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极大地稳定了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形势。一般而言,地方财政收入相对于中央财政收入而言,增收的稳定性还是要低一些。因为在理论上,税收收入较之其他政府收入形式更为稳定。中央财政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而地方财政收入尚缺乏主体税种作支撑。如此局面下,地方财政能保持增收,实属不易。具体看,2013年第一季度,在中央财政增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本级)实现了15.1%的增幅。随后月度的数据显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始终围绕月均同比增长13%左右波动。年终核算,2013年,地方财政比中央财政累计多收389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占整个公共财政收入增幅的66.4%(2012年为63.9%)。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快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贡献公共财政收入增幅的比重也更大——这成为近两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以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数据显示,2013年1月~12月累计,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级)48007亿元,同比增长40.3%。主要是土地出让合同成交价款增加较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250亿元,比上年增加12732亿元,增长44.6%。在不计算土地及房地产其他税费收入情况下,单就国有土地出让权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就达69.6%。2012年的这一数据是56.1%。换言之,一年之内,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如果加上由于土地出让增加带来的其他税费收入增长,那么广口径下的土地及房地产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将更高。

在即将消失在地方税体系的情形下,更加依赖土地获得财政收入,似乎成为地方财政的选择。如何构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再次成为一项迫切的现实问题。过往两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了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大头。可以说,实现财政持续增收离不开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因此,抓好地方财政收入工作,应尽快理清思路。

税制改革或对未来财政增收形成一定冲击

现行税制改革对公共财政收入波动的影响尚不明显,但具体税种的变动或对未来财政增收形成一定冲击。

首先,“营改增”扩围是正在进行的工作。除了扩围,“营改增”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减负。现行增值税税率档次太多的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各方关注。增值税税率如果下调,财政减收将在所难免。

其次,传闻中的房产税、消费税或环境税改革,会对财政收入有何影响?有学者认为,房产税或消费税改革,是建立地方主体税种的主要办法。如果从影响财政收入的角度看,这一政策即使获准推行,也很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收入规模。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寄希望于通过推出一两个新税种或者改革部分税种,调整现有的财政收入格局,并不现实。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如果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到 T+搜索>>上找一下答案

分享到:

微博关注

用友云基地

最新信息

固定资产暂估入账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固定资产暂估入账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固定资产暂估入账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固定资产暂估入账的会计处理在《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中都有较明确的规定,但估价入账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如何在税前扣除,税法上却无具体的规定。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资产估价处理方法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
  案例:
  甲公司以出包方式建造一幢办公大楼,2010年8月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其工程预算造价1800万元,施工方已开具发票金额1500万元。因施工方暂未提供工程决算报告,甲公司按1800万元估价入账。2011年7月,施工方提供竣工决算报告,其实际造价2029万元,双方均确认,施工方又开具了金额为529万元的发票。假设会计与税法规定的使用寿命均为20年,残值率为0.甲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分析:
  (一)2010年
  1.2010年8月,办公大楼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 18000000
      贷:在建工程 18000000
  2.2010年9月-12月,每月计提折旧
  月折旧额为18000000÷(20×12)=75000(元)。
  借:管理费用 75000
      贷:累计折旧 75000
  3.201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固定资产账面金额、计税基础相等,折旧年限相等,不需要作纳税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二)2011年
  1.2011年1月-7月, 每月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 75000
      贷:累计折旧 75000
  2.2011年7月竣工决算,取得全额发票,调整暂估价值
  借:固定资产 20290000
      贷:在建工程 20290000
  同时调整上年度(2010年)会计、税法折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
  2010年会计上确认的折旧为75000×4=300000(元)。
  2010年税法上确认的折旧为20290000÷(20×12)×4=338166.67(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338166.67-300000)×25%=9541.67(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9541.67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9541.67
  2012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巡视员卢云在访谈中明确指出,国税函〔2010〕79号文件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此条所指的调整包括根据发票调整企业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以及折旧额。甲公司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取得全额发票,应调整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同时以前年度计提的折旧也应作相应调整。
  3.2011年8月-12月, 每月计提折旧
  月折旧额为(20290000-75000×11)÷(20×12-11)=85000(元)。
  借:管理费用 85000
      贷:累计折旧 85000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4.2011年会计、税法折旧差异
  2011年会计上确认的折旧为75000×7+85000×5=950000(元)。
  2011年税法上确认的折旧为20290000÷20=10145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014500-950000)×25%=1612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6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6125
  2011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中反映调减金额=1014500-950000=64500(元),即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4500元。
  (三)2012年
  1.每月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 85000
      贷:累计折旧 85000
  2.2012年会计、税法折旧差异
  2012年会计上确认的折旧为85000×5(应为12)=1020000(元)。
  2012年税法上确认的折旧为20290000÷20=10145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014500-1020000)×25%=-1375(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375
      贷:所得税费用 1375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中反映调增金额为1020000-1014500=5500(元),即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500元。
  如果甲公司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12个月后才取得全额发票,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会计、税法折旧差异如何调整?笔者认为,如果在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没有取得发票,则税务处理时不再调整12个月内的折旧额,按现有发票金额调整计税基础并以直线法计提折旧,在税前扣除。

“微型”还是“微利”税收优惠有别

“微型”还是“微利”税收优惠有别“微型”还是“微利”税收优惠有别

  近期,小微企业再迎利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1号)(以下简称71号文件)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2万元(含本数,下同)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月营业额2万元至3万元的营业税纳税人,免征营业税。
  与之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以下简称23号公告)的“提标”和“扩围”,小微企业已在年内收到两大税收优惠“礼包”。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纳税人在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时往往会忽视小型微型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的差别,对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具体条件缺乏清晰的认识。
  当前与税收优惠有关的小微企业认定标准有三个:
  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2011年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分为15个行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财税〔2011〕105号)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这里所说的小型、微型企业认定依据就是《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二是71号文件规定的享受增值税和营业税免征政策的小微企业,71号文件虽然标题中用了“小微企业”一词,但具体适用对象是月销售额在3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月营业额在3万元以下的营业税纳税人。
  三是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小型微利企业”, 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税收政策规定的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在纳税时要厘清享受不同优惠政策需要满足的条件,才能获得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混淆“微型”和“微利”带来的税收风险。 

会计从业资格证

  • 从扁鹊名气看中国管理会计实践(上)

    从扁鹊名气看中国管理会计实践(上)

    从扁鹊名气看中国管理会计实践(上)从扁鹊名气看中国管理会计实践(上)

      从应用现状看,管理会计的探索和尝试,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
      一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局部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其中利润成本预测与固定资产投资预测被运用得最多,但涉及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财务精益化等方面则鲜有尝试。中小企业受到业务规模、人员知识结构和管理层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内容与范围十分有限。
      二是我国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先行先试管理会计工具。中国南方工业集团,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了独特的集团化管控模式,这一模式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Strategy)为牵引,以优化配置资源(Re?鄄source)为核心,以有效管理风险(Risks)为重点,以持续创造企业价值(Value)为目标,串联起一条贯穿“战略规划———全面预算———运营监控———业绩评价”的管控链条,帮助企业管理风险并创造价值。国有企业虽然在管理会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管理会计岗位设置和界面划分交叉重叠,管理会计职能的联动性较差,执行人员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片面等问题。
      三是我国少数大型民营企业,主动投身管理会计变革。联想集团,依托SAP  R/3技术(功能涵盖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后勤等方面的ERP系统)实现了企业“价值链”的梳理与重整,并在每个价值活动环节设置了管理会计模块,为企业未来进行“价值链”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联想在集团层面,依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SAP信息平台,建立起以战略预算为龙头、经营预算为支撑、财务预算为保障的综合性全面预算体系,将管理会计工作落实到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华为公司则在“集权”与“分权”中寻求平衡,建立起“预算管理委员会———业务线预算管理部———销售区预算分会”三级预算体系,企业总部根据年度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等因素倒挤出管理费用,然后经过若干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敲定最终的预算编制原则。为保障预算执行的效果,华为还建立了专门的考核机制———KPI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平衡计分卡工具)。在这套体系下,华为每年都会对内部责任中心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管理、业务发展、KPI结合程度与效果进行考评。以联想和华为为代表的这部分民营企业主动拥抱变革,走在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前沿,作了很多探索实践。但目前他们也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离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应该看到,尽管我国管理会计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但在企业的经营效益分析、全面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财务管理精益化等方面,仍有很远的路要走。当信息时代翩然而来的时候,“指尖上管理会计”,不是旨在扩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视野,也不是区分两者谁发现价值、谁创造价值,而是以治理的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支撑———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仅是控制,还包括协调;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 从现金流量表诊断企业健康状况(一)

    从现金流量表诊断企业健康状况(一)

    从现金流量表诊断企业健康状况(一)从现金流量表诊断企业健康状况(一)

      与净利润相比,现金流量能更确切地反映企业健康状况。如年终为超额完成利润,可将大批产品赊销出去,这样一来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利润也增加了。但由于是赊销,未能取得现金,发生的销售活动还要支付税费及其他费用,使经营活动现金不但未增加流入反而增加了流出。
      从现金流量表诊断企业健康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现金流量表总体状况诊断分析企业健康状况
      现金流量表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所组成。
      (一) 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诊断企业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健康正常运营的企业,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是正数。现金流入净额越多,资金就越充足,企业就有更多的资金购买材料、扩大经营规模或偿还债务。因此,充足稳定的经营现金流量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衡量企业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长期出现负数,就必然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可能持续经营下去。诊断分析时,可以将经营现金流量分成两部分,首先研究企业在营运资本支出前的现金流量(如果这部分现金流量是正数),然后研究营运资本项目(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企业在营运资本中投入的现金与企业的有关政策和经营状况有关,例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水平,销售政策决定存货水平。分析时应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特点、自身发展战略等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状况及其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二)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诊断分析企业健康状况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反映企业资本性支出中的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是购置或处置固定资产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数额。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性质,可以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和获利潜力,揭示企业未来经营方式和经营战略的发展变化。同时还应分析投资方向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了解所投资金是来自内部积累还是外部融资。如果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大于购置固定资产产生的支出,则表明企业可能正在缩小生产经营规模,或正在退出该行业,应进一步分析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如某系列产品萎缩,还是行业的原因如该行业出现衰落趋势,以便对企业的未来进行预测,分析判断企业健康状况。
      (三)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诊断企业健康状况
      根据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可以了解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政策,分析融资组合和融资方式是否合理。融资方式和融资组合直接关系到资金成本的高低和风险大小。例如,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以贬值的货币偿还融资债务会使企业获得额外利益,但债务融资的风险较大,在经济衰退期尤其如此。如果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不稳定或正在下降,问题就更严重。此外,将现金股利与企业的净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相比较,可以了解企业的股利政策。支付股利不仅需要有利润,还要有现金,选择将现金留在企业还是分给股东,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有关。通常,处于快递成长期的企业不愿意支付现金股利,而更愿意把现金留在企业内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加速企业的发展。
      (四)从自由现金流量诊断企业健康状况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经营现金流量满足了内部需要后的剩余金额,是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量,自由现金流量有三种计算方法:(1)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购置固定资产支出;(2)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购置固定资产支出+现金股利;(3)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购置固定资产支出+现金股利+利息支出)。
      企业价值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正相关,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它的价值也就越大。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可以自由支付的现金越多,企业越健康。


初级会计师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 获奖记录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用友产品中心 | 用友云基地
Copyright ©  www.kuaiji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龙瑞德
京ICP备11046295号-1 技术支持 北京天龙瑞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海淀上地十街辉煌国际大厦3号楼6层 总机:010-59798025   售后:4009908488
北京天龙瑞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