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软件首页

审计判断研究:回顾与前瞻

2016-5-14 0:0:0 用友T1小编

审计判断研究:回顾与前瞻

审计判断研究:回顾与前瞻

  一、国内外审计判断研究的回顾

  (一)审计判断研究历程的总体回顾

  早在50年代美国会计职业组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审计研究人员(比如,Mauts)已经意识到了审计判断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并未引起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比如,Mauts(1959)以“证据、判断和审计人员意见(‘Evidence,Judgment and the Auditors Opinion’)”为题的研究。进入70年代,特别是1974年以后,审计判断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步入了黄金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审计判断的研究文献,比如,Ashton(1974)的“一个内部控制判断的实验研究”,Boatsman和Robertson(1974)的“选择重要性判断的政策运用”,Ashton(1974)的“线索使用和专家判断:独立审计人员和其他人员判断的比较”,Joyce(1976)的“审计程序计划中的专家判断”,Ashton(1980)的“审计人员内部控制判断的描述性模型:复制和扩展等。此后的30年间,审计判断成为审计研究的焦点,并成为审计研究中极具生命力的领域之一。之所以在70年代后审计判断研究能够得以迅速发展,其原因可以概括为:理论界的推动、实务界的需要和支持、恰当方法的引入。具体而言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的会计评价基础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Valuation Bases),于1972年把心理学家布朗斯维克(Brunswik)的透镜模型(Lens Model)引入会计和审计领域,为研究不确定情况下的审计人员如何做出判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2)针对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迫使审计人员更加重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3)70年代以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加剧,使得审计人员更加重视审计工作效率;(4)学术界的推动,在1972和1974两年间分别在堪萨斯( Kansas)大学和伊利诺(Illinois)大学召开了审计学术会议,对审计判断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70年代中期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审计判断方面研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5)实务界的支持,1976年,皮特、马威克、米切尔会计公司(Peat,Marwick,Michel and co.)出版了《审计研究的机会》(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Auditing, 简称ROA)一书,同时建立了一个ROA研究的程序,它为致力于审计研究的学者提供基金、项目和资料,为审计判断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Mock等(1993)指出,1970年以后审计判断研究的大量涌现应部分地归功于毕马威公司出版的《审计研究的机会》提供的基金的支持。此后,许多学者加入到了审计判断研究的行列中,并为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0年代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Mock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审计判断研讨会再一次把审计判断研究推向高潮。Mock是审计判断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他的推动下,于1983年召开了首次南加利福尼亚审计判断研讨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判断过程的特点、认知心理学的方面、决策帮助(或支持)和判断的信息经济方面、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这一学术会议的举行进一步刺激了审计判断的研究。80年代以后的大量有关判断研究的学术文献的出版,既进一步强化了审计判断研究的趋势,也体现了审计判断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包括:一些关于审计判断和决策研究范式的书籍的出版(Ashton,1982,1983;Libby,1981;Ashton和Ashton,1995;Bell和Wright,1995;Trotan,1996)和一些对具体领域的主要的回顾性的文章(Libby和Lewis,1982;Joyce和Libby,1982;Felix 和Kinney,1982;Birnberg和Shields,1984;Solomon,1987;W.Wright,1988;Ashtonetal,1988;Dvis和Solomon,1989;Bonner 和Pennington,1991;Smith和Kida,1991;Libby和Luft,1993; Gibbins和Swieringa,1995;Solomon和Shields,1995;Rich,Solomon和Trotman,1997a,1997b;Trotman,1998,1999)正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和众多理论、实务工作者的努力,时至今日,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判断仍然是审计研究中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不断为审计判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是推动审计判断研究的不竭的动力。

  (二)审计判断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状况

  1 国外审计判断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状况

  纵观审计判断研究5 的历程,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研究一直是围绕着这样四个主题:(1)描述审计人员是怎样作出判断和决策的?(2)审计人员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出审计判断和决策?(3)为改善审计判断提供对策;(4)检验与审计判断和决策有关的认知理论。为了便于总结以前的研究和指导进一步研究,有些学者把以前的审计判断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比如,Solomon和Shields 把它们分为5个方面:(1)政策捕捉研究(policy capturing studies);(2)概率判断研究(Probabilistic judgment studies);(3)启发式和偏误研究(Heuristic2and2biases studies);(4)认知过程研究(Cognitive process studies);(5)多人的信息加工研究(Multiperson information2process2 ing studies)。Troman(1998)将其概括为七个方面:(1)审计判断政策捕捉;(2)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启发性和偏误;(3)假设的产生、信息寻找和信息选择(Hypothesis generation ,information search and information selection);(4)知识和记忆(Knowledge and memory);(5)集体决策(Group decision making);(6)决策辅助工具(Decision aids);(7)其他环境和激励因素(Other environmental and motivational factor)。笔者主要采取后者的分类对以前的审计判断研究加以回顾。

  (1)审计判断的理论定位和构成要素的研究

  尚德尔(Schandle,1978)在其所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首次把审计判断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来研究,把判断与目的、标准、证据一起作为审计中的基本假设,并对审计判断的原则和作为判断过程的判断标准、证据进行了探讨, 同时还对审计判断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比较简单的描述。尚德尔的研究显然为以后审计判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审计判断政策捕捉方面的研究

  审计人员由于职业训练及工作经验的累积,建立了审计职业知识,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从过去个人的职业知识中,搜寻问题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据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这就是判断政策(Libby,1985) .实质上,判断政策就是审计人员进行判断时所运用的策略。审计判断政策捕捉主要研究审计人员的判断结果(即产出) 与所使用的线索之间的关系,分析审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所使用的策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判断的共识(Consensus)、线索的使用(Cue usage)、判断的稳定性(Stability)、判断的自我洞察力(Self-insight)、判断的准确性(Accuracy)、判断的一致性(Consistency)Ashton(1974)首次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以判断企业工资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强度为题测试审计人员的判断情况,结果显示,审计判断的长时期内的一致性比较高。而后,这一研究方法被应用于审计计划判断(Joyce,1976);重要性判断(Messier,1983);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评估(Abdelkhalik,1983);固有风险(Colber,1988;Ashton,1985);报告决策(Kida,1980)和分析性复核判断(Brown和Slonmon,1991)专业经验与重要性关系(林风仪,2000)。

如果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到 T+搜索>>上找一下答案

分享到:

微博关注

bj用友软件

最新信息

很幸运的成为园粉达人,以后会继续努力,谢谢会计家园!

很幸运的成为园粉达人,以后会继续努力,谢谢会计家园! 很幸运的成为园粉达人,以后会继续努力,谢谢会计家园!

[/玫瑰]
[/强]
[/强]
[/强]
[/强]
祝贺
谢谢园友们![/玫瑰][/西瓜]
恭喜恭喜
[/咖啡]
[/强]
@枫铃紫诺,同贺!同喜!
[/强][/强]
[/强]
[/强]
[/强]
[/玫瑰]
[/强]

数据库账套可疑

数据库账套可疑 数据库账套可疑[]

您在这个界面下载数据库置疑修复工具修复一下http://service.chanjet.com/main/supportgongju
@畅捷服务陈玲:不行一直提示密码错误,,但密码又是对的
做什么操作时提示的。

使用技巧

  • 经常出现账套年度演示期限已到期,怎么办?

    经常出现账套年度演示期限已到期,怎么办?

         最近经常有用户在使用用友财务管理软件的时候提示“演示期限已到期”,如下图。特别是T3用户,T+、T6和U8用户也会出现类似问题。越是报税期越出现的频繁,越是着急越是出问题,出现这种问题, 不能做账填制会计凭证了,也出不了财务报表,很多会计都非常的着急。该怎么办呢?别着急啦,本文会详细讲解决方案。全心全意为用户排忧解难是用友天龙瑞德公司的服务宗旨。

     image


  • 麻烦问下,T3升级T6,是不是要先安装6.1,用工具升级,再导出帐套,安装6.5,再升级到6.5?

    麻烦问下,T3升级T6,是不是要先安装6.1,用工具升级,再导出帐套,安装6.5,再升级到6.5?

    麻烦问下,T3升级T6,是不是要先安装6.1,用工具升级,再导出帐套,安装6.5,再升级到6.5? 麻烦问下,T3升级T6,是不是要先安装6.1,用工具升级,再导出帐套,安装6.5,再升级到6.5?[]

    [/强]
    您好!您理解的是对的,要在T6 6.1环境下使用T3升级T6的工具,升级完成后,恢复到6.1环境,备份出6.1的数据,安装6.5,再升级到6.5

知 识 库

  • 最新文章排行
  • 热门文章排行

培训教程

  • 还没开票的做到预收科目,那成本可以先做进去吗?

    还没开票的做到预收科目,那成本可以先做进去吗?

    还没开票的做到预收科目,那成本可以先做进去吗? 还没开票的做到预收科目,那成本可以先做进去吗?[]

    有收入才能结转成本的
    那成本挂哪个科目啊?
    其他应收款吗?
    @若只如初见520:要是销售的产品的话,产品本来做在库存里啊,要是人工施工的话,做在工程施工里,等有了收入在结转成本的
    成本与收入相对应,确认收入才能结转成本
    我们是人力资源公司,签了一份人事代理协议,代缴五险一金。之前收到他们的钱做了预收账款,还没给开票,现在给他们缴纳了五险一金,这些费用是入到成本吗?
    @若只如初见520:代付代缴应该走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口袋的天空焕:那我做到其他应收款,等到开票了,有收入后,把预收的转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应收款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这样对吗
    @若只如初见520:代缴的五险一金你们也给开票么?
    @口袋的天空焕:开在一张发票上面,昨天还一直纠结这个问题,受累帮忙看看
    代缴的五险一金你们不是已经说到客户的款项了么,那个不应该作为你们的成本吧?
    @口袋的天空焕:我现在也纠结是做成本还是其他应收款冲了,税务局说这张发票的开票金额都要入营业额,那我支出的是不是成本
    @若只如初见520:。。。那要是代缴的五险一金都算是收入的话,那你们为客户缴纳五险一金的时候也走的是管理费用啊

  • 进入总账提示所选行业性质与科目不相符,去检查表提示数据库严重损坏,修复数据提示成功,再去检测又是严重错误

    进入总账提示所选行业性质与科目不相符,去检查表提示数据库严重损坏,修复数据提示成功,再去检测又是严重错误

    进入总账提示所选行业性质与科目不相符,去检查表提示数据库严重损坏,修复数据提示成功,再去检测又是严重错误 进入总账提示所选行业性质与科目不相符,去检查表提示数据库严重损坏,修复数据提示成功,再去检测又是严重错误[]

    反复执行修复工具,直到修复到没有错误为止。建议备份好之前数据,损坏严重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修复不好,无限报错。
    use ufdata_071_2015
    select * from code执行这语句时报上述错误
    @廖深根:构架损坏可能很难修复。尝试使用工具下载中的数据库修复工具,进行修复。
    然后还有个账套也是提示所选行业性质与科目不相符,经检查无误,但是进入账套还是提示不符
    @廖深根:根据您的描述,一致性错误导致的行业性质与科目不相符,您先修复成功,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修复数据库?
    @廖深根:请参考之前给您的回复。尝试使用工具下载中的数据库修复工具,进行修复。但是结构错误很难修复,工具只能修正一些简单错误。不保证工具一定管用。如果持续报错,建议您寻求专业的数据修复公司尝试修复。
    @服务社区窦佳:工具使用前,请注意备份账套。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 获奖记录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用友产品中心 | 用友云基地
Copyright ©  www.kuaiji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龙瑞德
京ICP备11046295号-1 技术支持 北京天龙瑞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海淀上地十街辉煌国际大厦3号楼6层 总机:010-59798025   售后:4009908488
北京天龙瑞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